2022年05月刊
-
中美新冠疫情紓困貸款政策對比
美國為挽救經濟推出的紓困方案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專門為中小企業準備的PPP貸款(薪資保護貸款項目),在維護企業經營、穩定及改善就業率上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與此同時,3月4日,美國公布2月份非農數據:新增67.8萬就業人數,失業率降至3.8%(失業率4%以下被認定為充分就業水平)。就整體勞動力市場而言,美國非農就業人數(NFP)已逐步接近疫情前水平。
如果把時間維度展開,從2020年初到現在,可以看到美國NFP及失業率走出一個趨勢良好的修復曲線。對整個過程再進行階段性分析,可以發現面臨2020年初疫情沖擊時,美國失業率陡增、NFP斷崖式下跌,但很快在2020年4~7月出現快速修復,并至今保持了穩定向好的趨勢。
再進一步研究2020年初美國政府應對新冠疫情具體政策,可以發現,面對新冠疫情,美國為挽救經濟推出的紓困方案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專門為中小企業準備的PPP貸款(薪資保護貸款項目),在維護企業經營、穩定及改善就業率上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國會批準兩輪PPP貸款預算,第一輪3490億美元補助,第二輪4000億補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國PPP貸款(薪資保護貸款項目)具體措施及實效評估,或可為我國金融行業支持中小微企業實體經濟具體做法,提供實踐經驗參考。
-
誰是“新窮人”?
隨著資本主義版圖的全球擴張,任何“傳統”的或者與之格格不入的東西——例如對多元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尊重,都被消費主義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卷走。通俗來講就是:人還沒富起來,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先富了起來。
消費主義讓“新窮人”產生失落感、羞恥感與負罪感。如鮑德里亞所指出的,工作、收入和消費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收入,卻只夠應付日益膨脹的消費欲求,然后再由更加繁重的工作來買單。
如何擺脫這一宿命?鮑曼給出了一個“解藥”——成為“非常規勞動者”。所謂“常規勞動者”,就是那些工作不需要很強的技能、很容易被替代的勞動者;而“非常規勞動者”則與之相反,他們“不擁有工廠和土地,也不擔任行政職務。他們的財富來自一種便攜式資產:對迷宮法則的熟稔”。他們“喜歡創造、競爭和遷移”,他們“享受新鮮食物,崇尚冒險精神,唯變化為永恒,以交融為富足”。
顯然,鮑曼的這個藥方只適用于一小部分人。而對于更多無力改變命運的人,鮑曼給出了一個反諷性質的答案,那就是:讓他們消失不見,在物理和精神層面使他們與消費社會完全隔離。不過,鮑曼仍然存有一絲希望,“在伯里克利(Pericles,雅典執政官)的希臘或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的羅馬,沒有奴隸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在波舒哀(Jacques-Bénigne Bossuet,中世紀法國神學家)的時代,非君主制的世界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們怎么能肯定,不被市場奴役的經濟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