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小程序購買雜志
本文刊發于《環球財經》2022年11月刊
?
導讀 農村勞動力整體外流的趨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這會倒逼我們推動農地流轉,為農業的規?;蜋C械化奠定基礎。農業的規?;蜋C械化不但會提升農業的效率,還會讓那些擁有較好知識儲備的年輕人回到農業、回到農村,推動農業真正走上高科技發展之路。
事后看,2015年也許是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在突破六億噸大關僅僅三年后,中國的糧食產量就歷史性地突破了6.5億噸的大關,中國的人均糧食擁有量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同時,中國農業也進入了追求發展質量與解決長期問題的不同發展區間。
未來幾年,糧食的緊平衡局面不會消失
《環球財經》:過去這些年,農業被輿論真正關注的時候并不多,這與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的持續下降有一定關系,但更與我國糧食生產的連年豐收有關系。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我國在2018年還有一次規模不小的減產。那么,您怎樣看待未來幾年的農業生產?
氣候變化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面對的核心挑戰
我國種子市場確有被外資滲透的風險
《環球財經》:與資源相關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農業科技,我們在種子領域的被動程度幾乎和芯片有的一比。我們有大量的農業企業,也有很好的農業科研體系,怎樣讓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之間開展合作是我們面對的重要挑戰。對這個挑戰,您有怎樣的見解和建議呢?
農村勞動力整體外流的趨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環球財經》:您在這里提到了一個關鍵因素——農民,農民的行為決策對我們推動很多改革都有重要意義。在農民問題上,我們同時面臨著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的農村勞動力不足和勞動力老齡化,另一方面是高素質的勞動力短缺,您怎樣看待這個同樣很棘手的挑戰?

長按小程序碼購買本期雜志
·對于來源于《環球財經》雜志的內容,《環球財經》雜志社保留對相關內容的全部權利
·對標明來源的其他媒體信息,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并自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