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zhdor"><span id="zhdor"></span></track>
      1. “我們要更謹慎地思考農業面臨的中長期風險”——專訪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翠紅

        農村勞動力整體外流的趨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這會倒逼我們推動農地流轉,為農業的規?;蜋C械化奠定基礎。農業的規?;蜋C械化不但會提升農業的效率,還會讓那些擁有較好知識儲備的年輕人回到農業、回到農村,推動農業真正走上高科技發展之路。

        “我們要更謹慎地思考農業面臨的中長期風險”——專訪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翠紅

        長按小程序購買雜志

        “我們要更謹慎地思考農業面臨的中長期風險”——專訪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翠紅

        本文刊發于《環球財經》2022年11月刊

        ?

        記者 | 劉洋
        編輯 | 章琦

        導讀

        農村勞動力整體外流的趨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這會倒逼我們推動農地流轉,為農業的規?;蜋C械化奠定基礎。農業的規?;蜋C械化不但會提升農業的效率,還會讓那些擁有較好知識儲備的年輕人回到農業、回到農村,推動農業真正走上高科技發展之路。


        事后看,2015年也許是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在突破六億噸大關僅僅三年后,中國的糧食產量就歷史性地突破了6.5億噸的大關,中國的人均糧食擁有量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同時,中國農業也進入了追求發展質量與解決長期問題的不同發展區間。

        很多問題都在悄無聲息中找到并開始使用解決方案。首先是代表農村資源改善的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少——兩個數字在2019年都比2015年減少了差不多10%,然后是代表農村環境改善的秸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上升——到2019年時已分別超過90%與80%,最后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上升——2019年的59.2%已經比改革開放初期提升了超過32個百分點。

        當時的形勢之好,甚至讓中國有底氣啟動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并為此在2018年承擔了減產近400萬噸的壓力。但很多長期研究農業和農村問題的學者們也都知道,中國的農業還不夠強大,其在動態調整過程中面臨的新舊風險因素相互疊加后正在加大分析的難度。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翠紅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她從1996年就開始研究農作物產量預測問題,關注各種風險因素的影響并通過調研了解一線人員的看法是她的核心工作,這使她同時擁有了對農業和農村中很多問題的理性思考與感性認識。她能非常清晰地回憶起不同年份的糧食產量和影響因素,也能講出農民對很多改革措施的心理反應。

        在楊翠紅看來,中國農業的幾個核心約束并沒有發生變化,土地和水資源仍舊緊張,灌溉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再加上農業科技的不足、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強和國際風險的疊加,中國農業中長期存在的風險因素不但沒有消失,新的風險因素還在不斷出現并產生影響。

        確實,太多因素在勾勒中國農業的未來,而其間幾個因素正讓農業的受關注度在下降。首先是勞動力,中國農業就業人口比重自1978年以來年均下降超過一個百分點,2035年甚至可能降到10%以下;其次是經濟增加值,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占比已經從1952年的50.5%下降到2019年的7.1%,正逐步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再次是持續高產,豐收已經成為中國農業常態,“今年的夏糧甚至在災情不斷情況下出現了超預期的增產”。

        這些數字使農業經常偏出輿論焦點,使全社會習慣用相對輕松的心態面對農業中的長期挑戰,進而忽視了其中的風險,《環球財經》和楊翠紅研究員的對話也就從這個現象開始。

        “我們要更謹慎地思考農業面臨的中長期風險”——專訪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翠紅

        楊翠紅: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未來幾年,糧食的緊平衡局面不會消失


        《環球財經》:過去這些年,農業被輿論真正關注的時候并不多,這與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的持續下降有一定關系,但更與我國糧食生產的連年豐收有關系。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我國在2018年還有一次規模不小的減產。那么,您怎樣看待未來幾年的農業生產?

        楊翠紅:其實,除了2018年那次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主動調減播種面積、糧食減產372萬噸外,我國的糧食生產在過去五年都延續了此前的良好勢頭,糧食產量到2020年時已經接近6.7億噸。受中央在戰略層面的高度重視、一系列農業利好政策的推出和不斷推廣的農業科技的積極影響,我認為這個趨勢還會延續,我國的糧食產量很有希望在未來五年達到6.9億噸以上。

        但未來幾年,糧食的緊平衡局面不會消失。甚至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這個緊平衡還會“越來越緊”。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人口還在增長并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的14.5億人,糧食需求因此必定會增加;另一方面,這也是因為我們的糧食生產還面臨著很多風險因素的影響。

        有些突發因素要長期重視,國際局勢就是其中之一。例如,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化肥和能源出口國,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就導致全球化肥和能源短缺,進而導致價格暴漲,我國尿素價格指數從今年2月25日~3月30日上升了18.6%,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受到了損傷。

        資源也是如此。過去這些年,我們雖然成功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和15.6億畝基本農田從不動搖,但耕地總量自2009~2019年還是減少了1.13億畝,且還在因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以每年400多萬畝的速度在減少。剩余耕地中有4.44億畝為7~10級,還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有“非糧化”現象,再加上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農業生產面臨的挑戰仍然很大。

        《環球財經》:您剛才提到了糧食供需的緊平衡還會持續下去。其實,中國糧食總量足夠、結構不均的問題在未來這些年同樣很難得到解決,這也決定了我們必須繼續依靠全球的糧食生產能力。那么,您認為我們接下來應該怎樣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來滿足我們的糧食需要呢?

        楊翠紅:幾年前,當水稻和小麥自給率接近100%時,我曾認為可以適當降低這兩類口糧的自給率,因為我們國家種糧成本相當高,自給率降低一兩個百分點從經濟角度看是符合規律的。但新冠疫情爆發和中美摩擦加劇以來,我也認為保證這兩類口糧的高度自給非常必要。2020年上半年,習總書記對這個問題連續發表重要指示,也證明中央對這個問題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當然,我們不可能不依靠國際市場。我們國家的玉米和大豆這兩類飼料和工業用糧的自給率低于口糧,其中大豆的自給率還相當低(15%左右),而且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的增長還很迅速??紤]到資源和成本,大規模增加這兩類作物的國內種植面積來滿足需求既不經濟、也不現實。大豆尤其如此,大豆單產只有玉米的三分之一不到,但種植大豆的凈收入遠遠不到玉米的三倍,前者在經濟上極不劃算。

        這就是我們在分析中國農業生產時必須遵循的經濟規律。當前,我們的農民對種植某種作物的積極性還明顯受前一年種植該作物的凈收入影響,這意味著大豆沒有持續號召農民大規模種植的經濟基礎。當然,這個規律也不是對所有作物都有效:例如,冬小麥在其成長期沒有其他作物和它爭奪土地,因此它的種植對凈收入就比較不敏感;而玉米、大豆和其他經濟作物包括大部分蔬菜等必須競爭耕地資源,它們和凈收入之間的關系就非常清晰,這也是農民理性選擇的結果。

        在利用全球農業生產能力方面,我們有兩種方式,或者在海外種地,或者參與全球糧食市場。通常來說,前一種方式不是市場行為,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應該將利用海外農業生產能力重心放在參與全球糧食市場上,以市場為手段、通過企業行為保障糧食安全。

        在這個領域,我們的企業過去幾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在南美等多個地區都建立了初步的糧食采購體系,但我們對糧食市場的整體影響、尤其是定價權的影響還不夠。接下來,我建議我們的企業嘗試在不同市場建立幾條穩定供應鏈的同時,也可以多采用諸如遠期這樣的金融工具,這樣就能對沖價格風險,從而在市場機制保障下更好地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

        氣候變化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面對的核心挑戰

        ?
        《環球財經》:您剛才還提到另一個關鍵變量是氣候變化。過去20年間,這個問題被反復提及,但這些討論大多圍繞城市或工業部門展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則不夠深入。在您看來,氣候變化會對我們國家的農業生產帶來哪些負面影響?這種影響的程度和廣度又如何?

        楊翠紅:氣候變化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面對的核心挑戰。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在新世紀以來上升了42個百分點。就我國而言,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從1951年開始,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每十年上升高達0.26攝氏度,明顯快于全球。
        ?
        不過,氣候變化的影響定性易、定量難,在我主要研究的年度預測方面尤其如此。我們能從過去十幾年積累的數據中看到氣候變化導致農產量預測越來越難,主要是災害的不確定性在增加。這種難度不會降低,至少拉尼娜事件短期已經形成:去年冬天全國平均氣溫比同期低0.2攝氏度,2月更是低了一攝氏度;去年9月到10月的持續降雨造成北方冬小麥主產區晚播比例大,抗災能力較差。

        長期看,氣候變化會導致不同種類和不同程度的農業災害。通常,農業災害主要是旱災、洪災和蟲災,其中又以前兩種為主,而這兩種災害的影響其實完全不同,我們常說“洪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也就是說洪災通常導致沿江農業受損,而持續的旱災則會導致大面積減產絕收。例如,1998年,我國從南到北出現大范圍洪水,但當年糧食產量創下歷史最高記錄,達到10246億斤。

        需要特別關注旱災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我國糧食主產區正向北方集中。這一方面是因為氣候變化導致很多北方此前無法種植的作物都可以種植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南北方之間的經濟發展狀況差異導致在南方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太高,經濟規律再次發揮了作用。

        2004~2020年,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對全國糧食的貢獻從72.7%上升到了78.6%,北方七省的貢獻則從40.5%上升到了49.9%。但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自然資源并不是這樣分配的——以水為例,13個糧食主產區的水資源僅為全國總量的47.2%,北方七省的水資源更是只有全國的12.4%,東北四省區的有效灌溉面積尤其不足,這都會加大農業面臨的風險。

        考慮到眾多因素后,已有一些研究認為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我國水稻、小麥和玉米產量在本世紀分別減少36.25%、18.26%和45.1%?;诖?,我認為我們首先要加強糧食主產區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尤其是東北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這是提升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基礎。

        我國種子市場確有被外資滲透的風險


        《環球財經》:與資源相關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農業科技,我們在種子領域的被動程度幾乎和芯片有的一比。我們有大量的農業企業,也有很好的農業科研體系,怎樣讓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之間開展合作是我們面對的重要挑戰。對這個挑戰,您有怎樣的見解和建議呢?

        楊翠紅: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國農業目前應用的大部分良種都是自主研發的,這一點值得肯定。當然,就像你說的,我國種業與國外的差距還很大。2020年,我國稻谷平均畝產469.5千克,是澳大利亞的七成;小麥平均畝產382.8千克,不到新西蘭的六成;玉米平均畝產421.2千克,剛剛超過約旦的兩成;大豆平均畝產132.4千克,大約相當于土耳其的45%。

        受此影響,我國種子市場確實有被外資滲透的風險。例如,美國選育的“先育335”現在已經成為東華北春玉米第一大品種和黃淮海夏玉米的第二大品種,還在幾年里迅速擠占了遼寧80%以上的市場,而遼寧是我國玉米主產地之一,國產種子在那里的市占率一度超過70%。

        要提升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競爭力,我們確實要促進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的合作,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讓種子企業加強研發,我國大多數種子企業的研發強度——也就是研發投入與銷售收入的占比都不到3%,遠低于全球5%的水平。

        對于怎樣促進農業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之間的合作,我們一直在探索,但確實還沒有找到真正有效的辦法。不過,我們可以從荷蘭和以色列這些農業科技比較領先、農業產業相對發達的國家找到一些靈感,我們在那看到基于商業的種子研發和推廣主要是頭部企業在做。

        在種子領域缺乏龍頭企業正是我們的劣勢。對于中國究竟有多少家種子企業,各方統計差異很大,從4000家到7000家不等。但整體而言,各方對于幾千家這樣一個估計沒有多少疑問。另外,我國種子行業集中度非常低,即便收購先正達之后,包括中國化工集團在內的我國前十大種子企業市場占有率仍不足20%,遠低于全球十大種子企業60%的市場占有率。

        這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和芯片類似,種子行業也是回報周期長、技術含量高、前期投入大。也和芯片一樣,只有頭部企業才會長遠布局來建立優勢,小型企業只能從事良種推廣,而不會做基礎研發,后者就成了科研機構的主要工作,但科研機構畢竟離市場較遠。

        打通從種子研發到良種推廣的整個鏈條需要各方努力,這種改變其實正在發生。例如,針對企業基礎研究強度低、院所與企業聯系不緊密的問題,科技部等部門已經布局部分科研計劃要求企業牽頭組織,這在以前簡直不可想象。其實,在有人示范的情況下,農民推廣良種的意愿是比較強的,這就又涉及到龍頭企業的價值。所以,我們農業要振興就必須有龍頭企業的培育。

        農村勞動力整體外流的趨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環球財經》:您在這里提到了一個關鍵因素——農民,農民的行為決策對我們推動很多改革都有重要意義。在農民問題上,我們同時面臨著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的農村勞動力不足和勞動力老齡化,另一方面是高素質的勞動力短缺,您怎樣看待這個同樣很棘手的挑戰?

        楊翠紅:對我國來說,“大國小農”的局面短期內還很難改變。2017年,我國還僅有27.28%的耕地由合作社之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家庭農場的平均耕種面積只有大概177畝,遠遠落后于美國的2292畝,和德國的差距還要更大一些。到去年為止,我國小農戶的數量仍然占到農業經營總戶數的98%以上,有2.1億戶農戶耕種面積不到10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只有71.25%,和日本在2018年就實現的超過90%的機械化率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

        我們都意識到要通過科技化、機械化、規?;瘉斫鉀Q這個問題,但我們也都知道,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勞動力,我們的農村必須有足夠數量的優秀勞動力才可以。但在這方面,現實其實很嚴峻。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農村勞動力就始終面臨著三個重要的挑戰。

        首先是總量,我國農村勞動力在2016年只有3.14億人,比2006年減少了2800萬,這個趨勢因為城市化進程尚未結束而還會延續;其次是年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占比達23.81%,比城鎮高八個百分點;最后是素質,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生產者中受教育程度占比最高的是初中生——大約48.4%,高中或中專程度的占比只有7.1%,大專及以上的占比只有1.2%。作為對比,美國農業勞動力中擁有高中或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在2017年就已經高達87.3%,甚至在1970年時就已經達到52.3%。

        但農村勞動力整體外流的趨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這會倒逼我們推動農地流轉,為農業的規?;蜋C械化奠定基礎。過去這些年,我們在很多地方曾經嘗試推動農地流轉,但由于包括對農民心理的認識不足,推廣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我們對農業的規?;泻軓姷钠诖?。一方面,農業的規?;蜋C械化會提升農業的效率,這一點在新疆的棉花種植中已經表現出來,機械化耕作讓新疆的氣候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從而建立起相對于內地省份的巨大優勢,盡管已經建立起絕對的領先,新疆棉花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比重還在持續上升。另一方面,規?;蜋C械化會改變農業的面貌,讓更多有很好知識儲備的年輕人回到農村、回到農業,真正推動農業走上科技含量高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要更謹慎地思考農業面臨的中長期風險”——專訪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翠紅

        “我們要更謹慎地思考農業面臨的中長期風險”——專訪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翠紅

        長按小程序碼購買本期雜志

        ·對于來源于《環球財經》雜志的內容,《環球財經》雜志社保留對相關內容的全部權利

        ·對標明來源的其他媒體信息,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并自負法律責任。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上一篇 03/01/2023 18:37
        下一篇 10/01/2023 18:07

        相關推薦

        • 荷蘭國際集團:重點關注美制造業ISM及歐洲通脹 美元、歐元、英鎊走勢分析

          本周的經濟數據將重新引起投資者的關注,美國制造業ISM和歐元區通脹報告將成為今天的亮點。預計本周利率預期不會發生重大變化,歐元/美元可能仍將受到支撐。 以下是荷蘭國際集團本交易日(6月1日)對下列貨幣的一些分析: 美元:  本周美國的數據發布將重新成為焦點,其中最重要的是周五的5月就業報告。今天,我們將看到5月份制造業…

          01/06/2021
        • 澳門與內地新修訂CEPA貨物原產地標準7月1日起實施

          6月17日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公布,通過《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磋商機制,經與內地商議后,確定對四項食品產品的CEPA貨物原產地標準作出優化修訂,并將于今年7月1日起實施。 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表示,由2019年至今,通過CEPA磋商機制成功落實修訂原產地標準共有18項,涵蓋肉食制品、…

          17/06/2021
        • 新研究揭示黑洞吞噬周圍物質的不同方式

          英國和荷蘭的天文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指出,所有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似乎都有吞噬周圍物質的時期,但它們的相似之處也僅限于此。他們利用超高靈敏度的射電望遠鏡對宇宙中一處已被詳細研究的區域進行了觀測,得出了這一結論。詳細的結果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自…

          30/05/2021
        •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2021年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

          (2021年5月1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從您剛才發布的數據來看,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比3月份明顯回落,經濟運行出現了哪些新情況?您如何評價4月份國民經濟的表現?謝謝。 付凌暉:?謝謝你的提問。從4月份的情況來看,受上年同期基數逐步抬高的影響,多數生產和需求指標比3月當月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是,從兩年平…

          27/05/2021
        • 煙草巨頭進軍醫療業 菲莫國際15億美元收購英國制藥商

          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公司(簡稱“菲莫國際”)宣布,同意以10.5億英鎊(約合15億美元)收購英國吸入制劑制造商Vectura集團。 這是迄今為止這家煙草巨頭進軍醫療保健行業的最大舉措。本月較早時,該公司同意以約8.2億美元收購尼古丁口香糖制造商Fertin Pharma。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戒煙并注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菲莫國…

          10/07/2021
        • 美國10月零售銷售額環比上漲1.3%

          11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受物價、尤其是汽油價格上漲以及利率攀升提振,10月美國零售銷售額環比上漲1.3%至6945億美元,漲幅較上月擴大1.3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10月美國零售銷售額增長了8.3%,漲幅較上月增加了0.1個百分點。當月,剔除汽車及零部件、加油站后的核心零售銷售額環比增長…

          17/11/2022
        • 截至10月25日24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況

          10月25日0—24時,31個?。ㄗ灾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338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41例(福建8例,北京7例,上海6例,廣東6例,天津3例,江蘇3例,云南3例,黑龍江2例,浙江1例,山東1例,四川1例),含3例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浙江1例,廣東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297例(山西…

          26/10/2022
        • 中國科協“科創中國”投資聯合體第一屆理事會暨“引領科技創新,實現自立自強”圓桌論壇在京舉行

           2022年10月27日,中國科協“科創中國”投資聯合體第一屆理事會暨“引領科技創新,實現自立自強”圓桌論壇在京舉行。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出席會議并講話;科創中國”投資聯合體聯席理事長王忠民、王思強分別主持了會議。 張桂華在致辭中強調,“科創中國”的服務目標是讓產業插上創新翅膀,資本是創新不可或…

          27/10/2022
        • 中國燃氣東北區域:時刻繃緊安全弦,嚴防嚴管抓落實

          自6月以來,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燃氣”)東北區域經營管理中心組織各項目公司,持續對場站設施、燃氣管網、戶內設備等進行拉網式排查和整治工作,當前隱患整改率超80%,暫未整改處也都制訂了相應計劃并做好了防護措施。期間,區域內項目公司共組織完成143次燃氣應急演練(其中與政府部門聯動開展67次),進一步加大安全宣…

          09/12/2021
        • 世衛組織官員:速度是關鍵,歐洲疫苗接種“太慢”

          據法新社5月30日報道,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魯格表示,在至少七成人口接種新冠疫苗后,大流行才有望結束。他同時批評歐洲的疫苗接種作業進度“太慢”。 世衛組織歐洲區域涵蓋的5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數個位于中亞)中,有26%人口接種了第一劑疫苗。法新社的統計顯示,歐盟有36.6%的人口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16.9%…

          30/05/2021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 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第三季

      2. <track id="zhdor"><span id="zhdor"></span></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