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zhdor"><span id="zhdor"></span></track>
      1. 專訪王逸舟:我國需要大幅提升外交能力

        專訪王逸舟:我國需要大幅提升外交能力

        本文刊發于《環球財經》2020年7月刊

        記者?| 劉洋?

        編輯 | 章琦

        兩百年前,鴉片戰爭開始后,清政府仍然有機會避免危機擴大。在當時的英國,盡管很多人聲稱戰爭是為了捍衛國家利益,但包括《泰晤士報》在內的很多機構都認為,為了毒販的利益與友好國家開戰是可憎的想法,曾四次出任首相、又四次出任財政大臣的政治家格萊斯頓(WilliamGladstone)在日記中寫到“我很擔心上帝會因為我們對中國的民族罪行而對英國做出審判?!?/section>
        不過,當時的清政府沒有成形的外交體系,發現不了也利用不了這些寶貴的信息,自然就少了更多維護國家利益的選項。在著作《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后盛世的終結》一書中,裴士鋒(Stephen Platt)尤其談到了信息閉塞和缺少外交工作對清朝國運產生的不利影響。從那之后,中國對建設現代外交體系的努力開始不斷加速。
        很多經典案例不斷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1864年,李鴻章注意到國外媒體對其處死李秀成的做法大肆批評,他意識到這會影響到隨后的外交工作,于是釋放了被扣押的外國船只,悄悄地完成了對西方輿論的危機公關;1919年,顧維鈞出使巴黎和會,期間作出的精彩演講維護了國家利益,也通過后來的電影《我的1919》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年輕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外交開始更多表現出新生國家的蓬勃朝氣和積極力量,我們的體系化和主動性不斷加強,碎片化和被動性不斷減弱,對很多偶然時機的利用則充滿智慧。1955年的萬隆會議、1971年的乒乓外交和1989年的韓敘演講令人印象深刻,1992年臺海危機、1999年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2001年中美撞機的處理則顯示出外交工作的復雜艱巨和對智慧意志的考驗。
        但隨著中國的經濟規模越來越龐大、中國的社會生態越來越復雜、中國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廣闊,外交工作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樣。很多時候,面對著廣泛的國家利益和開放的中國社會,連定義外交和內政之間的界限都變得越來越難。但更多時候,面對著紛繁的國際局勢和無盡的多頭博弈,大幅提升中國作為一個時代大國的外交能力已經逐漸成為共識。
        新冠疫情無疑凸顯了上述問題的重要性。在這次疫情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逸舟一直保持著冷靜。當國內疫情態勢開始得到有效控制時,他注意到全球局勢不容樂觀,最終因疫情失去生命的人數可能不亞于一場中小規模戰爭,我們需要考慮后續影響;當美國的示范效應和燈塔角色在疫情抗擊中不斷褪色時,他認為美國在過去幾十年間為全球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和設計合作機制的智慧,仍然值得發展中的中國學習和借鑒,盲目看低美國不可取。
        冷靜源于現實。王逸舟認為,每個中國人都懷有的復興理想需要外交工作的保駕護航,外交能力的提升因此是中國從區域性大國邁向全球性大國過程中的必修課。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還有太多問題需要回答,前人的經驗和科學的方法同樣重要。外部環境迅速而劇烈的變化正重塑外交工作的很多內容,《環球財經》和王逸舟教授的對話也就從變化的環境開始。

        外交環境的變化

        《環球財經》:您多次提到中國外交工作面臨的新局面,例如商業擴展、技術進步、社交媒體都對外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并促成了外交工作內涵和外延的變化,而大國崛起的現實又為中國外交帶來了新的壓力。作為一名學者,您認為外交工作的環境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王逸舟:新世紀以來,全球外交和國際關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那些之前就表現出來的趨勢開始不斷加速呈現。在保持傳統外交基本使命和基本職能的基礎上,新時代的外交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分化,擁有越來越多的改變。各國學術界和外交人都在思考新外交的內涵和外延。
        首先,外交的中心任務出現了明顯變化。最早期,外交只是皇親國戚或天子近臣代表君主行使簡單禮儀;到了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和民族國家的建立,外交的中心任務就是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了二戰以后,外交工作開始承擔一些此前從未承擔的重大使命,它開始具有新的方向、新的廣度和新的寬度,核心外交和非核心外交相互輝映,公共外交不同領域挑戰頻出,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讓外交人員的職責出現指數級別的增長,每個人都感到要應對的挑戰太多、要學習的內容太多,要面對的環境太多,要解決的問題太多。
        其次,外交的參與者越來越廣泛。外交已經不再是職業外交官或國務活動家的專利,而是呈現出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從國家元首和外交部長開始,到各級政府和各類組織,再到很多普通個體都能影響國家形象、經濟表現、社會穩定和公眾情緒。以前,我們就看到了乒乓外交的巨大魅力,也經常聽到交戰雙方因為奧運會或足球賽而宣布暫時?;鸬男侣?。過去這兩年,我們也看到馬拉拉(Maialah Yusafzay),甚至桑伯格(Greta Thunberg)這樣的少女使得人們不得不關注一些問題、思考一些問題并著手解決一些問題。這次新冠疫情期間,鐘南山和福奇(AnthonyFauci)等醫學科學家對外交產生了巨大影響,馬云和比爾?蓋茨這樣的企業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甚至扮演了很多外交人員無法扮演的重要角色。
        確實,外交的本質并沒有變化,它仍然代表了一個國家或民族以和平的方式、溝通的方式和協調的方式,與時俱進地維護自身利益、實現自身福祉、保障自身發展的選擇。但隨著廣度、深度、強度的不斷變化和職責的不斷拓展,它變得復雜多元,不再一目了然,我們以往的獨立自主外交、大國外交和商務重心外交都只能概括其中的不同部分。我想不只中國,任何趨利避害的國家要想永立潮頭,都必須感知趨勢、分清結構,去除陳規陋習,革故鼎新。

        外交能力的提升

        《環球財經》:面對日漸復雜和多元的外交工作,系統性的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當我們放眼國際,您認為哪些問題或能力提升是最重要的?
        王逸舟:首先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是我們需要多大規模的外交常備力量。中國從邊緣角色和區域性國家向全球性大國的轉變,要求我們必須維護好新時代的中國海外利益,這是我們之前較少遇到、但現在壓力與日俱增的新領域。這些利益包括我們全球游客的旅行安全,各國留學生的求學安全,全球投資項目的投資安全和超過六萬億美元的全球資產保值,當然還有維護、協助各地華人華僑的合理需求等等,種類繁多,一言難盡。
        過去這些年,我們在撤僑和護航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但我們要看到,這些行動的發起和推進仍然是匆忙的,我們需要更有效、有機制的海外行動。這不僅僅是政策執行和緊急事項處理問題,還是制度和日常管理領域的科學問題。
        例如,中國究竟需要多少個國外使領館。我認為,使領館是中國保障海外利益的基礎,考慮到中國人巨大的全球旅行和海外求學熱情、中國公司巨大的全球運營和海外建設需要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中國目前的駐外機構是不夠的。在綜合考慮海外需求和財政能力的前提下,應該在哪些地區建設多少個使領館及其他代理機構,是必須去回答的重要問題。
        其次,需要探討和回答中國以怎樣的力度和方式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就是說,中國對于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對國際制度和國際社會,對于我們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應該有怎樣的貢獻、應該以怎樣的互利共贏又量力而行的方式做出貢獻。
        在中國,這個問題受到關注的歷史并不長。我們以前財力有限,本世紀初在聯合國承擔的會費才1%。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學術界和相關部門意識到,我們不但是全球化的參與者,還是全球協作機制的推動者,要為氣候變化、難民危機和發展失衡這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貢獻智慧和力量?,F在,中國已是全球最大幾十個國際組織排名前三的經費提供國,例如聯合國會費中有12%來自中國,維和經費15%來自中國軍方,很多國家在本次新冠疫情中又提出了大量需求清單?,F實要求我們想清楚這個問題,有規劃、合理地推進。
        這同樣是重要的科學問題。須知,不同時期那些首屈一指的大國,無論是大航海時代的荷蘭,還是后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又或者是后來的美國,都曾經是或至今依然是全球最重要公共物品的提供者;美國今天“忙著退群”,但它提供的公共產品——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七國集團峰會和APEC會議,仍然是過往百年里最重要的國際公共產品,對此,崛起的中國需要學習借鑒、創新提供。中國怎樣隨著國力的增強,動態調整承擔的國際責任?怎樣在予和取之間找到平衡?又應該以何種創新方式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制止局部戰亂沖突以及公共衛生領域更好保障在內的全球公共產品的供應當中去?
        最后,需要從全球視角出發找出—些外交工作的關鍵抓手,也就是學術界常說的戰略節點??紤]到國情及優勢與短板,中國可以在哪些問題上成為有力的斡旋者,在哪些問題上可以成為有力的公共產品供應者,在哪些方面可以成為有力的國際決議倡導者,哪些方面只能“搭便車”或遠離是非,都不是容易的課題。
        這些熱點、難點、重點領域正是當前中國外交能力相對較弱的地方,需要在這些戰略節點開展分析,總結經驗教訓。
        《環球財經》:我們之前較多從國際視角看待外交工作,但較少從國內視角理解外交工作。但國內與國外對外交工作的成功開展都有重要的意義,說成缺一不可也絕不過分。如果把視線調回國內,您認為哪些重要國內工作的開展對我國外交能力的提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王逸舟: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裝著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可見國內對我國外交工作的成功開展有多么必要。國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時,我們要強身健體,我們的體制機制要能不斷發現現實工作中的不足和軟肋,幫助我們適應環境的變化。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外交在國內至少有幾方面的重要工作需要推進。
        首先,外交工作怎樣適度透明地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們確實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國際責任要求,也確實在以非常大的力度推動外交工作開展,但我們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確實面臨著社會對援助有效性的質疑。我們需要找到綜合利用咨詢、問詢、追責等手段建立起來的行之有效的方式,讓我們的外交決策更科學、更有公信力,更能獲得老百姓的普遍支持。要努力使相關決策更加科學、合理、明晰,改變暗箱操作、僅憑少數機構說了算的局面。
        仔細研究一下就不難發現,中國政府對外援助的總量、承擔國際組織會費的份額等,不僅體現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反映作為一個新興大國的必要權力與利益,同時是現有綜合國力完全可以承受的,與世界主要國家對外援助與GDP之比的對照也是比較適度的。
        國內公眾之所以存在疑惑,主要源于對外援情況的不知情,涉及數量龐大的對外援助或會費或債務減免,都是中國的國民財富,其具體數額怎么確定、如何實施、怎樣問責,應該對公眾有信賴有交待,應該程序透明且依法依規,這是決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落實和體現。
        我認為,改進的主要方向有三個。首先是更好的宣傳解釋,把中國承擔的國際責任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呈現給社會公眾,向國際社會展示更加豐富多彩的中國責任大國形象;其次,決策部門要定期以白皮書、專題咨詢、信息通報、記者會等多種方式,公示援助時間、地點、款項、項目類型、責任人等重要信息,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建言渠道,消解外部的胡亂猜忌與謠言;三是在確定重大援助和會費比例之前,有更嚴謹的科學論證程序和問責手段,有對外部需求的嚴謹細致評估,有專業的探討和咨詢,最好還有大眾媒體的報道傳播。從長遠來看,這是我們急需補強的短板軟肋,屬于大國外交能力建設的公信力基礎范疇。
        其次,外交工作怎樣統籌協調各級資源。我國是一種金字塔型外交架構,中央和外交部對外交工作的開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很多具體工作——例如漁業糾紛、緝毒、反走私、反恐、外貿和衛生檢驗檢疫,都是由地方政府、其他部門甚至社會組織參與完成的,這些機構同樣是我國外交工作的前沿和窗口。成功的外交工作離不開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門的協助,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外交”形態和德國的“巴伐利亞外交”方式可以提供啟發。作為一個幅員遼闊、國界漫長的超大國家,中國要分析大外交格局下核心外交和地方外事之間的定位及協調,這對我國外交工作的未來十分重要。
        最后,我們應該建立怎樣的人才培養體系去支撐外交工作的開展。這不僅僅是外交系統和高校系統的事情,還關系到我們應該怎樣推動包括智庫在內的各類學術機構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了數量相當龐大的智庫,但這些智庫的質量仍然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相對自主性和思想創造性遠遠不夠。

        給年輕人的建議

        《環球財經》:人才培養是一切工作得以開展的基礎。您既是外交和國際關系領域的知名學者,又是兩個領域最重要的教育者。對有志從事外交和國際關系研究工作的年輕人,您會給出哪些建議?
        王逸舟:首先,年輕人要有長期思想準備。外交工作不是西裝革履和觥籌交錯,大量的工作不但需要智慧和見識,還需要面對長期枯燥乏味、單調無聊甚至委屈郁悶帶來的意志考驗,很多外交官的辛苦和委屈都是行業以外的人無法想象的。如果沒有正確的職業觀,這些年輕人就很難真正理解外交工作,更別說投身這門艱苦的事業。
        其次,我希望年輕人能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在今天仍然適用,我們要不斷學習別國的先進經驗、不斷發現自身的短板軟肋、不斷戒除周身的虛驕之氣。強大但謙和的態度,著眼長遠又心態平和的精神面貌,才是與新時代大國風范相匹配的外交氣質。面對未來,作為一個進步迅速同時問題多多的大國,不能固步自封、不要忙于輸出模式,必須用改革創新精神去直面挑戰、正視短板,兢兢業業地不斷改進。
        最后,我希望年輕人能不斷提升知識儲備。不但要學習外語,還要學習復雜的專業知識,了解最新的技術手段、提升整合運用這些技術手段的能力?;赝^去幾十年,信息的匱乏曾給我們那代人開展研究和外交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展望接下來的幾十年,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篩選和運用知識,可能成為下一代外交人的挑戰??傊?,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嚴峻的時代,也是一個有機遇和變革的時代,年輕人需要做好準備,“謀后而動、行且堅毅”。

        ·對于來源于《環球財經》雜志的內容,《環球財經》雜志社保留對相關內容的全部權利

        ·對標明來源的其他媒體信息,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并自負法律責任。

        (1)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上一篇 10/09/2020 13:22
        下一篇 19/09/2020 21:54

        相關推薦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 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第三季

      2. <track id="zhdor"><span id="zhdor"></span></track>